- · 《石油石化物资采购》刊[05/28]
- · 《石油石化物资采购》征[05/28]
- · 《石油石化物资采购》投[05/28]
- · 《石油石化物资采购》收[05/28]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读书依然是我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上小学时,我们下午放学很早,四五点钟就放学了,每次放了学,我就会去妈妈教书的初中等着她下课。等她的这段时间,我妈让我去她学校的图书馆待着选书看。我妈妈下班后,就骑
上小学时,我们下午放学很早,四五点钟就放学了,每次放了学,我就会去妈妈教书的初中等着她下课。等她的这段时间,我妈让我去她学校的图书馆待着选书看。我妈妈下班后,就骑自行车带我回家,基本上我在自行车上就把书看完了。
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选书没有任何限制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那个学校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书——也不能叫“十八禁”,就是让人疑惑怎么会出现在那里的一些东西——比如,如何醒酒,如何科学养猪。
因为禁书有很多方块,看不懂,就靠自己脑补,想这些方块是什么。在三岛由纪夫的一本书里,我也看到了类似的读书经历,他说,他在学生时代也拿到了一本禁书,有一段写男主角和女主角,几乎全是方块,他就花了很多时间在想这些方块到底描述了什么,脑补了很多情节。长大以后看到全本,知道他们在骑自行车,他一下感觉幻灭了。
小时候的阅读很有意思的一点是,不知道是否因为物质过于贫乏,那仅有的一些读物中的一些方块、一些字和一些情节,就成为构造你的精神世界很大一部分快乐的来源。我一直想,如果我生在现在这个时代,我可能很难单纯地从读书当中获得乐趣,因为可以带来乐趣的东西太多了。
仗着小时候的阅读经验,我会试图向大人证明我可以读高难度的书。就像张爱玲写过的,她的亲戚来看她,她当众续写《红楼梦》,多多少少带着一点儿表演和炫耀的成分。
这导致我后来读的书越来越艰涩,像尼采、昆德拉等,让自己处于一种半疯的状态,而我非常享受这种半疯的状态。高中时,每次在食堂或者别的地方排队时,我都拿着一本书看,常常被同学看不起,他们都觉得我在装。
我后来发现,我青春期的阅读其实是一直在寻求某种特性,或者说读书给我带来的是某种特殊性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依然处在这个阶段或者有这样的感受:读书是可以把你和周围人区别开的一种方式,你在书中寻找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。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尼采之类的,就是因为我精神上也有非常疯狂的一面,能够和他契合。
这一点读书的目的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我读书的心态不再是寻求特性,而是寻求共性。当书里的某一点让我非常想挑战,或者让我觉得与众不同,我不再觉得兴奋;更多的是,当在书中找到一些人类的共性、我和别人的共性的时候,我会觉得高兴。
某种程度上讲,我从一个骄傲的读者变成了一个谦虚的读者。小时候看一本书,当你发现你的一个想法被人写到的时候,更多的是感到郁闷和想要去挑战作者,但是现在,当我发现自己的一个想法被人想到、被人写到的时候,我更多时候感觉到的是快乐。
读书对我来说,是理解这个世界非常好的一种方式。比如,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,是南非作家库切写的《耻》,讲的是一个生活在农场的南非白人家庭,被黑人报复,导致整个家庭的尊严被剥夺。小说的英文名叫Disgrace,写尊严是怎样一点一点被践踏的。
这部小说出版于1999年,是20年前。刚好前几个月南非在进行非常激烈的土地改革,把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没收,也有非常激烈的种族冲突,跟这个小说里写的场景一模一样。
不得不感慨文学的生命力,其实南非所有的社会现状都在回应库切小说里面的一句话:“当白人学会爱的时候,黑人已经学会恨了。”这部小说依然是我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特别有效的方式,我并不认为它是无用的。
很多人愿意读书,想读书。但是他们经常会有一个疑惑:我应该读什么书?
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,因为我觉得你想读的下一本书就在你正在读的这本书里,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。比如,我去年读了一本书,当时在美国非常红,内地翻译的版本叫《乡下人的悲歌》,封面上印了很煽动人心的话,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能够当选美国总统。而它讲的其实是白人阶层固化、美国阶层固化的问题。
我读了之后,读的下一本书叫《落脚城市》,讲的是农民怎么在城市里立足,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既无法立足于城市,也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故乡。
看完这本书后,我又开始看陆铭教授写的《大国大城》。书中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,就是中国的城市并不是太大,而是还不够大。我们老抱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太大,不断膨胀,容纳了太多人,应该小一点、慢一点,容纳你的灵魂之类的。
这些社会问题他是在下一本书中回应的,我在上本书中无法得到答案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你永远不会有所谓“书读完了”、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这样的疑惑。当你彻底理解一本书且有好奇心的时候,下一本书永远会在你读完这一本书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。
读书对我来说,另一个特别大的好处,其实挺个人的,就是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恋爱问题。我之前交往过一个男生,他混社会,还掌管过一个KTV,但是他在掌管这些社会场所期间,依然保持每天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。我觉得好厉害!但是我们交往了很短的时间就分开了。
交往过程中,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理解这个人,对我来说他身上有很多疑团。分开以后,我就把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找来看,基本上都是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。看的过程中我才理解,原来这个人的价值观的构成是这样的,原来他是这么想的,原来他那些奇怪的想法和怪癖是这样来的。
很有意思,真正了解他竟是在分手之后。所以读书对我来说,不仅是我认知世界的方式,也是我认知他人的方式。一个人现在在读什么书,十四五岁读了什么书,或者他印象最深刻的小说人物,解码了这些问题,也就解码了这个人。读书为什么是一辈子的事情?因为只要你对世界有好奇心,你对人有好奇心,所有的答案都在书里。
上小学时,我们下午放学很早,四五点钟就放学了,每次放了学,我就会去妈妈教书的初中等着她下课。等她的这段时间,我妈让我去她学校的图书馆待着选书看。我妈妈下班后,就骑自行车带我回家,基本上我在自行车上就把书看完了。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选书没有任何限制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那个学校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书——也不能叫“十八禁”,就是让人疑惑怎么会出现在那里的一些东西——比如,如何醒酒,如何科学养猪。因为禁书有很多方块,看不懂,就靠自己脑补,想这些方块是什么。在三岛由纪夫的一本书里,我也看到了类似的读书经历,他说,他在学生时代也拿到了一本禁书,有一段写男主角和女主角,几乎全是方块,他就花了很多时间在想这些方块到底描述了什么,脑补了很多情节。长大以后看到全本,知道他们在骑自行车,他一下感觉幻灭了。小时候的阅读很有意思的一点是,不知道是否因为物质过于贫乏,那仅有的一些读物中的一些方块、一些字和一些情节,就成为构造你的精神世界很大一部分快乐的来源。我一直想,如果我生在现在这个时代,我可能很难单纯地从读书当中获得乐趣,因为可以带来乐趣的东西太多了。仗着小时候的阅读经验,我会试图向大人证明我可以读高难度的书。就像张爱玲写过的,她的亲戚来看她,她当众续写《红楼梦》,多多少少带着一点儿表演和炫耀的成分。这导致我后来读的书越来越艰涩,像尼采、昆德拉等,让自己处于一种半疯的状态,而我非常享受这种半疯的状态。高中时,每次在食堂或者别的地方排队时,我都拿着一本书看,常常被同学看不起,他们都觉得我在装。我后来发现,我青春期的阅读其实是一直在寻求某种特性,或者说读书给我带来的是某种特殊性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依然处在这个阶段或者有这样的感受:读书是可以把你和周围人区别开的一种方式,你在书中寻找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。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尼采之类的,就是因为我精神上也有非常疯狂的一面,能够和他契合。这一点读书的目的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我读书的心态不再是寻求特性,而是寻求共性。当书里的某一点让我非常想挑战,或者让我觉得与众不同,我不再觉得兴奋;更多的是,当在书中找到一些人类的共性、我和别人的共性的时候,我会觉得高兴。某种程度上讲,我从一个骄傲的读者变成了一个谦虚的读者。小时候看一本书,当你发现你的一个想法被人写到的时候,更多的是感到郁闷和想要去挑战作者,但是现在,当我发现自己的一个想法被人想到、被人写到的时候,我更多时候感觉到的是快乐。读书对我来说,是理解这个世界非常好的一种方式。比如,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,是南非作家库切写的《耻》,讲的是一个生活在农场的南非白人家庭,被黑人报复,导致整个家庭的尊严被剥夺。小说的英文名叫Disgrace,写尊严是怎样一点一点被践踏的。这部小说出版于1999年,是20年前。刚好前几个月南非在进行非常激烈的土地改革,把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没收,也有非常激烈的种族冲突,跟这个小说里写的场景一模一样。不得不感慨文学的生命力,其实南非所有的社会现状都在回应库切小说里面的一句话:“当白人学会爱的时候,黑人已经学会恨了。”这部小说依然是我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特别有效的方式,我并不认为它是无用的。很多人愿意读书,想读书。但是他们经常会有一个疑惑:我应该读什么书?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,因为我觉得你想读的下一本书就在你正在读的这本书里,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。比如,我去年读了一本书,当时在美国非常红,内地翻译的版本叫《乡下人的悲歌》,封面上印了很煽动人心的话,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能够当选美国总统。而它讲的其实是白人阶层固化、美国阶层固化的问题。我读了之后,读的下一本书叫《落脚城市》,讲的是农民怎么在城市里立足,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既无法立足于城市,也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故乡。看完这本书后,我又开始看陆铭教授写的《大国大城》。书中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,就是中国的城市并不是太大,而是还不够大。我们老抱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太大,不断膨胀,容纳了太多人,应该小一点、慢一点,容纳你的灵魂之类的。这些社会问题他是在下一本书中回应的,我在上本书中无法得到答案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你永远不会有所谓“书读完了”、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这样的疑惑。当你彻底理解一本书且有好奇心的时候,下一本书永远会在你读完这一本书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。读书对我来说,另一个特别大的好处,其实挺个人的,就是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恋爱问题。我之前交往过一个男生,他混社会,还掌管过一个KTV,但是他在掌管这些社会场所期间,依然保持每天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。我觉得好厉害!但是我们交往了很短的时间就分开了。交往过程中,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理解这个人,对我来说他身上有很多疑团。分开以后,我就把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找来看,基本上都是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。看的过程中我才理解,原来这个人的价值观的构成是这样的,原来他是这么想的,原来他那些奇怪的想法和怪癖是这样来的。很有意思,真正了解他竟是在分手之后。所以读书对我来说,不仅是我认知世界的方式,也是我认知他人的方式。一个人现在在读什么书,十四五岁读了什么书,或者他印象最深刻的小说人物,解码了这些问题,也就解码了这个人。读书为什么是一辈子的事情?因为只要你对世界有好奇心,你对人有好奇心,所有的答案都在书里。
文章来源:《石油石化物资采购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shwzcg.cn/qikandaodu/2020/0528/341.html
上一篇:石油石化企业中的现代科技管理分析
下一篇:AI让世界变得更好